据气象部门统计,今年9~10月全市范围总体为多雨、寡照天气,多地出现持续8~10天的秋绵雨,较常年同期偏强。多雨导致小麦播期推迟,播种后土壤高湿易出现烂种烂芽、根系发育受阻等问题,影响出苗率与后期长势。现结合我市小麦主产区土壤特性与气候特点,提出以下应对措施。
一、做好播前准备
(一)选择抗逆稳产品种
结合近年高产示范验收结果,建议选择抗病、高产、稳产优质小麦品种。例如,南麦941、川麦104和蜀麦830等省市主推(推介)品种。
(二)降低田间土壤湿度
针对湿度较大的两季田,分别按“宽30~40cm、深40~50cm”“宽20~30cm、深30~40cm”标准开好围沟、厢沟,必要时加开“十字型”腰沟,确保雨后1天内能排尽田间积水。
(三)提升种子抗逆能力
通过风选、震动筛选,去除瘪粒、病粒。用咯菌腈·噻虫胺·噻呋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·噻虫嗪等药剂拌种,晾干备用,预防土壤湿度过大引起茎基腐病、纹枯病及蚜虫。
二、适期正确播种
(一)适墒播种
据预测,11月绵雨多呈间歇性,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,选择连续2~3天无雨、土壤墒情适宜时播种(土壤手握成团落地能散)。若遇持续阴雨,可适当推迟播种,但最晚不宜超过11月25日,避免在雨后土壤泥泞时强行播种。
(二)浅播匀播
土壤湿度大,播种深度控制在2~3cm,比常规年份浅1~2cm。有条件尽可能采用条播方式,行距25~30cm,但应避免重压导致土壤板结;湿度较大田块可先抛撒肥料后机械浅旋,再用无人机或人工撒播种子。每亩用种15~16kg,确保基本苗16~20万株/亩。播种时随播随检查,及时补播漏行、断垄,避免因密度不均导致后期田间通风差、病害重。
(三)科学施肥
高湿环境下氮肥易流失且易导致麦苗徒长,基肥以“控氮增磷钾”为原则。每亩施45%复合肥(N:P:K=15:15:15)40~50kg,避免单施尿素。播种时注意防止肥料直接接触种子,避免高湿环境下肥料烧根烂种。播后要密切关注小麦出苗情况,出苗率过低需及时补种,确保基本苗数量达标。
三、加强播后管理
(一)动态清沟
播后若遇绵雨,需定期巡查田间,及时清理堵塞的沟渠,确保厢面无积水;对低洼积水地块,可临时加开“应急沟”,降低地下水位,避免根系长期浸泡缺氧。
(二)除草防病
在小麦3~4叶期,选择晴天(施药后4小时内无雨),用唑啉草酯、炔草酯等药剂喷雾防除多花黑麦草、野燕麦和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;用苯磺隆、氯氟吡氧乙酸防除田间阔叶杂草,避免杂草与麦苗争夺养分,同时减少杂草覆盖田间湿度升高。
小麦分蘖期(播后30~40天)至拔节期,选用戊唑醇、烯唑醇、井冈霉素和苯醚甲环唑等防控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(具体用量按说明)。锈病、白粉病和赤霉病按常规措施防控。
(三)促弱控旺
若因湿害导致出苗不齐、苗势弱,3叶期每亩追施5~10kg尿素,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、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以促弱转壮;若麦苗因高湿高肥出现徒长(叶片细长、叶色浓绿),拔节前选用以多效唑、烯效唑等为主要成分药剂喷雾,化学调控控制植株高度,增强抗倒伏能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