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渔溪甘薯示范基地,一场围绕小小甘薯的初心接力已绵延数代。近日,随着2025年南充“甘薯高产方创建”现场验收观摩会的圆满落幕,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新品种“济薯26”以平均亩产4305.06公斤、商品薯率91.78%的优异成绩惊艳亮相。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,是以何素兰、周全卢、李胜为代表的老、中、青三代党员科学家,以党旗为引领,以田垄为战场,将党建“红色动能”注入农业科技“绿色田野”的生动实践,是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鲜活样本。

老骥伏枥,筑牢“为民饱暖”初心基石。党龄30年的何素兰研究员,是团队精神的奠基人与育种事业的拓荒者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她与团队将解决温饱作为首要任务,坚持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,成功选育出“南薯99”“南薯010”等突破性甘薯品种,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。其中,“南薯99”藤叶粗蛋白含量高达20.9%,有效缓解了当时的粮食与饲料短缺问题。“共产党员的丰碑不在奖台上,而在老百姓的饭碗里”,何素兰同志用半生坚守,为团队注入了“科研为民”的初心情怀,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种质基础与精神坐标。
中流砥柱,传承“科技富民”责任使命。在何素兰等老一辈党员打下的坚实基础上,党龄18年的周全卢研究员作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,主动扛起“让乡亲们钱袋子鼓起来”的新时代使命。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,带领团队攻坚克难,研发推广鲜食甘薯早栽早收、一年两季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,成功培育“南紫薯008”“南薯012”等功能型新品种,使每亩产值提升超千元。他将“传帮带”落在实处,在试验田里边讲解边示范,将育种经验、栽培技术与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一并传递给年轻党员,实现了科研成果与党员精神的同步传承。
青年接棒,激发“现代农业”创新活力。在老党员的精神感召与中年党员的技术引领下,党龄13年的李胜副研究员等新一代甘薯科研党员茁壮成长。他们立足新发展阶段,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价值提升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,积极选育“南紫薯020”“南紫薯023”等深加工专用型品种。在近期验收的高产示范方中,以“早栽早收、水肥一体化、全程机械化”为核心的技术模式,正是新一代党员推动传统种植向智慧农业转型的创新成果,实现了亩产提升52.44%、商品薯率提高14.62个百分点的巨大飞跃,生动诠释了“共产党员的答卷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”的深刻内涵。
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甘薯藤蔓沙沙作响,仿佛在诉说着三代党员不变的誓言与接续的奋斗。他们的传承故事,是党建与科研业务深度融合、相互促进的典范。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化和推广这一成功模式,激励引导更多党员科技工作者以强农兴农为己任,在服务乡村振兴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踔厉奋发、笃行不怠,让党旗在农业科研一线高高飘扬,以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