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中最美的际遇
——致敬科研伉俪
真正的爱情是并肩前行,为理想奋斗。南充市农业科学院12对科研伉俪,他们不仅是相濡以沫的夫妻,更是并肩作战的科研伙伴。在爱情的世界里,坚守与付出不可或缺;在学术的世界里,坚持与求索同样重要。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,感受别样的浪漫与坚守。
深耕厚植,成就为辉
——科研伉俪郑祖平&何素兰

郑祖平(1966-),男,四川广安人,博士,二级研究员,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、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天府农业大师、四川农业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、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、四川省劳模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4项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。选育国、省审新品种26个,获植物新品种权13项;发表论文60余篇,参编专著7部。科研成果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,创社会经济效益55亿元。
何素兰(1967-),女,四川仪陇人,三级研究员,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、西南薯区负责人,全国三八红旗手、全国先进工作者。获得省、市科技成果奖励7项;培育甘薯新品种22个,获植物新品种权3项、专利4项,发表论文40余篇,参编专著3部;科研成果累计推广8000余万亩,创社会经济效益约70亿元。
郑祖平与何素兰相识于1990年,在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分别从事玉米、甘薯科研工作35年,一直战斗在科研第一线,为推动我国西南地区玉米和甘薯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耕研不缀,荣誉为章
——科研伉俪杨洪理&吴海英

杨洪理(1973-)男,四川南部人,1995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,同年分配到南充农科院工作,先后在南充农科院棉花研究室、水稻研究室、新品种新技术开发中心、四川科茂种业有限公司工作。获农业部二等奖2项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。选育国、省审新品种10余个,累计推广各农作物新品种5000万公斤。
吴海英(1972-),女,四川蓬溪人,三级研究员,四川省大豆创新团队岗位专家、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标兵、四川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。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工作,获省部级二等奖5项,育成大豆新品种44个,承担国省市科研项目10项,授权植物新品种权10项、专利2项,发表论文20篇,参编专著2部。推广南豆系列共计1.12亿亩,新增产值153.6亿元。
杨洪理与吴海英1991年相识于四川农业大学,在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从事技术服务与大豆科研工作,两人相辅相成,携手书写农业科研领域的动人篇章,成为了行业内的榜样。
研精毕智,硕果为礼
——科研伉俪田露申&余青青

田露申(1976-),男,四川仪陇人,博士,研究员,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。承担国家“863”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、省油菜育种攻关、省油菜创新团队等农业科研项目,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,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;主研选育国、省审定(登记)新品种10个;获植物新品种权5项、国家发明专利1项;发表论文30余篇。
余青青(1983-),女,四川南江人,硕士,研究员,2008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。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科研项目10余项。获省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,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;主研选育国、省审定(登记)新品种11个;获植物新品种权5项、国家发明专利1项;发表论文14篇。
田露申与余青青相识于大学校园,在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从事油菜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工作,类似的经历,共同的品质和性格,造就了这对农业科研伉俪,近二十年的坚守让他们在油菜科研道路上熠熠生辉。
励精图治,佳绩为誉
——科研伉俪周全卢&张玉娟

周全卢(1979-),男,贵州遵义人,研究员,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种植制度岗位科学家,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,甘薯品种改良与应用南充市重点实验室主任,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,“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”马铃薯产业服务团首席。选育国家、省审(鉴)定22个,其中省主导品种4个;获成果奖励9项,其中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1项,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;授权专利14项、植物新品种权13项,研发省主推技术4项;发表论文50余篇,参编专著6部。
张玉娟(1983-),女,四川南充人,副研究员,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,主要从事杂粮育种、栽培工作,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、国家西部科技部支撑计划、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、国际强化育种等相关农业科研项目。育成农作物品种13个;集体荣誉4项,发表论文10余篇,获发明专利3项。
周全卢与张玉娟相识与2007年,于2008年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。十八载春秋更迭,双方在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一直从事甘薯、杂粮科研工作,他们用农业人的赤诚始终战斗在科研第一线,用包容和坚持书写这段平凡却温暖的时光。
笃志力行,成果为颂
——科研伉俪杨 鹏&刘莉莎

杨 鹏(1984-),男,四川南充人,硕士,副研究员,硕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,四川省特色蔬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,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13项,作为主研人员选育农作物新品种5个,发表科研文献10余篇,获得专利授权5项,主研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1项,参编专著2部,获得南充市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。
刘莉莎(1983-),女,黑龙江哈尔滨人,博士,研究员,九三学社社员,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。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、果州优才计划入选者、四川省人大代表、全国妇代会代表、四川省青联会委员、南充市政协委员、九三学社市委委员、九三学社市委青工委副主任。获省市级科技奖励5项,选育新品种23个,研发四川省主推技术3项,授权发明专利8项、实用新型专利3项,植物新品种权1项,发表论文37篇,参编书籍6部。获国省市级个人及集体荣誉40余项。
杨 鹏与刘莉莎初识于中国农业大学校园,共同的科研理想与学术追求让两人携手同行。毕业后,他们继续深耕农业科研领域,在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分别从事甘薯和蔬菜研究,十八载科研征程中,他们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,以协同创新精神持续推动农业技术发展。

在南充市农业科学院还有许多优秀的科研伉俪,他们分别是何泽民&廖俊华夫妇,李仕伟&马雪清夫妇,李胜&梁琴夫妇,夏清清&屈瑾夫妇,蒲全明&何自涵夫妇,安建刚&张晓夫妇,杨毅&周上铃夫妇。
一对对科研伉俪,他们以爱为纽带,以科研为使命,在农业发展的宏伟画卷上,绘就了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,激励着更多农科人奋勇拼搏、砥砺前行。 |